<
t6b9小说网 > > [知否同人] 无人生还 > 第15章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第17章 无人生还(知否x包青天)二 催命汤 7 圣安太后

    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   戏台上戏演得精彩,戏台下的圣安太后和胡老夫人泪眼婆娑,韩琦夫人的崔氏见婆婆伤心,连忙过来宽慰,寥寥数语,便说得婆婆破涕为笑,崔氏又殷勤侍奉饭菜,周到至极,连上座的圣安太后看了都忍不住夸赞胡氏有婆婆命

    崔氏乃五姓女出身,论身家,连英国公之女张桂芬也难以望其项背,因为英国公只是开国元勋,但崔氏是历经多次改朝换代,屹立不倒的世家大族。

    听太后夸赞崔氏孝顺贤德,王丞相之女王嫣柔也忍不住夸赞起崔氏来,说崔氏不仅侍奉婆母极孝,而且对晚辈慈爱至厚,对庶出的子女比对亲生的子女还要好。

    提到这庶出子女,王嫣柔话就多了,又说到那戏台上的主母,虽然临终忏悔,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,但给小妾吃那虎狼的汤药也忒恶毒了,焉知这断子绝孙的汤药,害的不仅是那小妾,更是夫家的子孙,这庶出的子孙也有不少出类拔萃,卓尔不群的,纳妾本为了开枝散叶,要是民间有人效仿这戏里的原配,不让小妾生育子嗣,往小了说,夫家可能少了一个兴旺家族的人才,往大了说,国家可能缺了肩负重任的栋梁之才。

    这番话正好说到圣安太后和胡老夫人的心坎里去了,当年她们身份卑微,虽然顺利诞下儿子,但也没少受那正房的气。但是她们的儿子出息,把那正房嫡出的子孙也压下去了,晚年好好地扬眉吐气了一把。

    一旁的梁大奶奶听了,也是很得意,忍不住自吹自擂自家老公,也是庶子出身,如今为皇上分忧,不敢怠慢。

    王嫣柔见梁大奶奶接茬,正合她意,马上把话题聊到了梁家亲戚上去,“现在外头传言,你家梁六奶奶娘家的二嫂嫂给通房吃避子药,把人毒死了。外头那造谣的也忒心黑了,盛二奶奶出名的良善贤德,连通房病死了都嘱咐下厚葬,怎会做出这等事来。梁大奶奶,你放心,我们开封府包大人英明神武,明察秋毫,定能还盛二奶奶一个公道,严惩那黑心肝的造谣污蔑之人。”

    太后久居深宫,平常并不关心这些女眷之间的八卦,今天听他们一聊,也来了兴致,崔氏便把此事的来龙去脉都告诉了太后和婆母,太后虽多年不得宠,但在宫中也见多了女子之间的鬼蜮伎俩,听崔氏一讲,心中便猜到了七八成。不禁想起她当年在皇后手下艰难讨生活的日子,对海氏不免产生了几分厌恶之情,说道:“可要是咱天子脚下,真有人做出这等残害夫婿子嗣之事,包大人也不会轻饶了那凶手。”

    从这日开始,朝中和民间的舆论开始悄悄发生了变化,据说宫里的圣安太后发了话,羊毫虽然只是一介婢妾,但人命关天,更涉及夫家子嗣,希望包拯一定要秉公办理,查明真相。

    而因为朱寿昌辞官寻母一事,民间也开始关心这些大户人家婢妾的处境,对羊毫多了不少同情之声,更有传言声称,盛家主母海氏乃是畏罪自杀。
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第18章 无人生还(知否x包青天)二 催命汤 8 人证

    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   随着舆论逐渐发酵,开封府基本形成了两拨舆论,一方坚持认为妻妾之分,嫡庶之辨,上下之别应分明,海氏为尊,羊毫是卑,即使主母处置个把婢妾也不是什么大事,展昭不该为了区区一个婢女,冲撞了四品官员家的主母,差点闹出人命;另一方则认为,婢妾也是人命,且婢妾肩负着替夫家开枝散叶的重任,主母出于妒忌,不让婢妾生育,甚至涉嫌毒死人命,理应重判,以儆效尤,展昭为搜集证据,行非常之举,实乃不得已而为之,其情可悯,其行可原。

    随着两方争论甚嚣尘上,那一直在家养伤的海氏,终于传来了可以过堂的消息。

    但是,审案的结果却出乎很多人意料。

    海氏指天发誓自己从来没有下毒,那一碗碗汤药是坐胎养生的补药,她也不知为何会变成了有水银的毒药。

    鸡毫等其他盛家下人也作证,羊毫侍奉长柏多年,一直不孕不育,主母仁慈,为了让羊毫日后有靠,也为了给盛家多添丁,所以一直给羊毫熬制能让人更容易怀孕的坐胎药,后来羊毫去了,海氏认为,只有羊毫喝补药,鸡毫却没有,恐怕不公允,于是沿用旧习,让鸡毫也喝那补药,横竖是补身子的药,只有好处,没有坏处。阖府上下,皆可证明。

    又有医馆大夫和药铺伙计作证,这些年来,盛府从医馆里抓的都是坐胎的补药,医馆大夫甚至写出了这些年来开给盛家通房的药方。

    但展昭却拿出了那日从盛府找到的证据。展昭在盛府监视期间发现,鸡毫侍寝那日,海氏的婢女春芽为鸡毫熬了一碗汤药,展昭恐怕这药有问题,于是偷偷拿走了药方、药渣和一部分药材,经仵作辨认,这确系含有水银之毒的虎狼之药,普通女子喝了会不孕不育;孕妇喝了,会流产、死胎,甚至生下怪胎;若是长期服用,就会像羊毫一样慢性中毒身亡。

    包拯又传来当日为羊毫诊断的郎中,“羊毫身上的水银之毒,早已深入骨髓,寻常大夫皆可诊出,为何你未能诊断出来?到底是你庸医误人,还是另有隐情,还不从实招来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