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t6b9小说网 > 玄幻小说 > 繁花笺 > 第五十八章 海岸
    午后的阳光洒在长春宫的琉璃瓦上,折射出斑驳的光影,房间已布置好,谢知意坐在东厢房的暖阁里,手中捧着一卷书,看似在专注阅读,实则心思早已飘远。

    霜降在一旁轻声问道:“贵仪,陛下今日仍未宣召侍寝,可要奴婢去打听打听消息?”

    谢知意放下手中书卷,微微摇头,“不必了,这后宫之事,知晓得太多未必是好事。”

    连续两天侍寝,风光是风光,可这份荣宠背后,往往伴随着难以预料的危机。

    在这后宫之中,盛宠极易招人嫉恨。

    霜降见自家主子如此淡然,没再多言,拿起茶壶,为谢知意添了盏茶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太和殿一片和乐融融之象。暖烘烘的日光,透过雕镂精致的窗棂,洋洋洒洒地铺陈在光洁的金砖地面上。

    身着明黄龙袍的萧浔,闲适地靠坐在御座上,面上带着几分饶有兴致的笑意。下首,刚从海外归来的海道副使袁锴,身姿挺拔如松,与一众朝廷重臣错落而立,正就开放海岸这桩于国于民皆大有裨益之事,展开热烈商讨。

    袁锴双手稳稳展开一幅绘制精详的海图,其上海域、岛屿、航线,皆密密麻麻,标注分明。

    他言辞滔滔,向众人详述海外贸易之巨利:“陛下,微臣此次出海数月,虽所涉国度未广,然已亲见海外诸国之盛景。彼处金银如山积,奇珍异宝充斥闾阎。”

    “若我朝开放海岸,与诸国通商,以我朝精妙丝绸、瓷器、茶叶等物,必能易来海量真金白银。如此,国库充盈可期,百姓亦可因贸易之利,尽享富足。”

    “沿海之地,定呈千帆竞发、百业兴旺之象。且开放海岸后,诸多行业皆可带动。”

    “造船业得以大兴,广募工匠,打造更为坚巨之海船,既可充作贸易商船,又能壮我朝水师之威。码头营造、货物装卸、仓储管理等业,亦将蓬勃兴起,吸纳无数劳力,解沿海百姓生计之困。”

    “再者,贸易往来可促文化交流,使我朝先进文化远播海外,亦可引入他国新奇工艺与思想,令我朝愈发昌盛。”

    话音方落,蜀王萧淙率先出列,拱手道:“陛下,袁副使之言,切中时弊。开放海岸,于国于民皆有大利。我朝物阜民丰,正可借此良机,扬威海外,互通有无,实乃强国富民之策,臣弟以为可行。”

    楚王萧淳亦步其后,朗声道:“陛下,臣附议蜀王所言。海外贸易若兴,不仅可增国库之资,更能带动沿海诸业,使百姓安居乐业。如此善政,望陛下圣裁。”

    然三辅臣和六部尚书之中,态度各异。

    首辅余瑁神色凝重,躬身禀道:“陛下,开放海岸看似简单,实则牵连甚广。沿海地区民情复杂,有渔民、商贾等不同群体。一旦开放,沿海秩序、外事往来等管理难题接踵而至,稍有差池便会引发民乱与外交纷争,恳请陛下三思。”

    户部尚书陈宏忧虑地向前一步,奏道:“陛下,开放海岸虽能充盈国库,但沿海治安若得不到保障,海盗横行,商税征收便会陷入混乱。商税征收需精准规划,否则不仅会流失巨额税款,还可能引发商人不满,必须从长计议。”

    次辅张崇和声进言:“陛下,袁副使所提开放海岸之策,确为国家带来新机遇。海外贸易若能有序开展,可推动经济繁荣,促进文化交流。但沿海治安与商税征收问题不容忽视,需制定完备规划,与海关管理、户籍政策等相互协调。臣建议先在部分沿海地区试行,观察成效,再逐步推广。”

    末辅闻谦情绪激昂,高声进谏:“陛下,此乃天赐良机!开放海岸能让我朝与世界接轨,彰显大国风范。沿海治安可增派精锐水师,商税征收可设专门税务衙门,文化侵染可通过学堂教育引导民众明辨是非。切不可因困难而错失良机,恳请陛下当机立断,推行此策。”

    礼部尚书方渊轻抚胡须,缓缓道:“陛下,贸易往来虽可促进文化交流,但我朝乃礼仪之邦,纲常礼教维系国家根本。开放海岸后,异域风俗传入,稍有不慎便会侵蚀民众思想,坏我朝纲常,开放之事必须谨慎对待。”

    工部尚书马海满脸欣喜,进言道:“陛下,袁副使所言造船、码头诸事,与我工部职责契合。若开放海岸,我工部定当全力以赴,打造坚船利炮,兴修码头、仓库,为国家富强贡献力量,此策可行!”

    吏部尚书林哲沉默良久,缓缓开口:“陛下,开放海岸关乎国家根本,影响深远。仓促决定恐有疏漏,当务之急是权衡利弊,广泛征集朝中大臣、沿海地方官员乃至民间贤达之士的建言,再做定夺。”

    刑部尚书万平出班奏道:“陛下,开放海岸,治安是重中之重。需提前制定详细律法,明确惩处标准,严格管控沿海区域,方能保一方平安。”

    兵部尚书齐镐眉头紧锁,沉思后说道:“陛下,若开放海岸,水师需即刻加强戒备,以防外敌侵扰。不过,贸易获利能充实军费,购置先进武器装备,壮大军备力量。此事需通盘考量,详加谋划。”

    一时之间,太和殿内议论纷纷,大臣们各执一词,支持、反对、中立之声交织,场面莫衷一是。

    萧浔稳稳端坐在御座之上,神色沉静,目光深邃如渊,静静地聆听着众人的谏言。

    良久,萧浔缓缓开口,“此事干系国本,影响极为深远,绝非能仓促定夺之事,必须从长计议。袁锴,你将此次出海的详细见闻,包括途经之地的风土人情,与各国往来的具体情形,都详细整理成册,呈予朕阅。”

    说到此处,萧浔微微一顿,目光转向袁锴,又接着道:“袁爱卿,你先别急着退下,朕还有些关于海外诸事的细节想再问问你。”

    这时,一直对海外之事兴致勃勃的楚王萧淳,听闻此言,上前一步,拱手道:“皇兄,臣弟一直对海外奇闻心驰神往,打算年后也出海一趟,此番也想听听袁大人的见闻,为日后行程做些准备,还望皇兄应允。”

    萧浔微微点头,算是同意。

    随后,萧浔又将目光投向满朝文武,郑重说道:“诸位爱卿也都回去,仔细斟酌此事,权衡其中利弊,改日再商议。”

    “臣弟(臣)告退。”蜀王和六部尚书行礼离开。